中国外宣网

寻玉辽宁岫岩 王巍:岫岩玉是红山文化核心

来源:央广网 发布时间:2024-07-19
分享到:

  央广网鞍山7月18日消息(记者李子平)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那么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琢玉,使用的玉石又是从何而来呢?日前,记者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、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”首席专家王巍,辽宁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傅仁义等专家学者,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进行了一场“寻玉之旅”。

  琢玉为器,从旧石器时代开始

  考察仙人洞,听发掘者傅仁义(右一)讲述玉石器发现故事(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)

  夏日的辽宁海城孤山村,暑热炎炎,但村边就有一处阴凉的所在——仙人洞。跨过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河,再穿过“海岫”铁路线下的涵洞,就到了树木葱郁、清风柔和的小孤山遗址——仙人洞。

  进入洞中,能感觉空气温度明显下降,呼吸清爽,比在空调房中更为舒服。傅仁义介绍,小孤山人处于晚期智人阶段,生活在距今2万~5万年前,属于旧石器时代。

  作为41年前发掘小孤山遗址的考古专家,傅仁义记忆最为鲜明的,是在遗址中发现了两件珍贵的岫岩玉石器。一件是两边被打砸得较为锋利的刮削器,用来剥兽皮,另外一块是打击石片。

  经过甄别、研究,考古专家认为,这两件石器将人类使用岫岩玉的时间直接提前到了旧石器时代。

  被保护起来的千年古玉矿

  王巍(右二)等专家考察古玉矿(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)

  小孤山人使用的玉从何而来?离开小孤山遗址,向东南方向驱车15公里,进入岫岩县境内,便是现今岫岩玉两大主要产地哈达碑瓦沟、偏岭细玉沟。细玉沟山顶有一处露天古玉矿,历经千万年开采,但现在想一睹其真容并不容易,需乘坐四驱越野车,沿着陡峭的山路向上蠕行数公里,才能抵达山顶矿坑。

  岫岩县政协主席孔华介绍,目前这处古玉矿处于限制开采的保护状态,上山的路提前除了草,否则连路都辨认不出来了。刚刚抵达山顶,一辆越野车因为长时间全力爬坡,机件损坏而抛锚。下了车,拨开杂草,在乱石窄径上穿行三四十米,眼前一亮,已经身处矿坑边缘。刚才还感叹古人翻山越岭采玉艰难,一行人马上又被面前这个直径近百米、深不见底的巨型矿洞所震撼。据当地干部介绍,这个古玉矿历经数千年开采,矿脉延伸到山体深处,至今仍未断绝。

  在山顶眺望,细玉沟数公里的河道蜿蜒远去。据雨桐玉文化博物馆馆长佟少强介绍,因为山上有矿脉,细玉沟的河床里出产大量河磨玉,历史上吸引了大批民众采捞,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珍贵玉石,诞生了一批批巧夺天工的玉雕精品。

  岫岩玉是红山文化的核心

 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~5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最知名的考古学文化,红山文化的发现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。据学者考证,红山玉器的玉料为岫岩玉,主要蕴藏在岫岩细玉沟。王巍说,几千年来,我国人民使用岫岩玉从没间断过,最具代表性的辽西出土距今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精美玉器用料全部为岫岩玉。从商周、春秋、战国到西汉,一直到今天,岫岩玉制品在各地随处可见。

  如今,岫岩玉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玉石总产量的50%~70%,供应全国20多个省、市、区,岫岩玉制作的各种首饰和玉器不但销售于全国各地,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打响了知名度。在此前举行的大连达沃斯论坛上,岫岩有3件玉雕作品《龙翔凤翥》《山水无相》《红莲》入选了达沃斯新领军者艺术展,吸引众多参会嘉宾的关注。论坛期间,王巍所作的“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岫岩玉是红山文化的核心”“岫岩玉要走出中国,向世界讲述中华文化”等论述,让与会嘉宾纷纷鼓掌赞服。

  由各色岫岩玉雕刻而成的“满汉全席”(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)

  岫岩玉精品众多。在岫岩雨桐玉文化博物馆,由40名玉雕大师联手完成的中国最大玉雕长城,重达118吨,是由一块含玉量98%以上的岫岩花玉原石雕琢而成。雄关、敌台、城墙和松柏,在立体、镂空、深浮、浅浮、透雕等多种技法加持和玉料红、黄、蓝、绿、白、黑等颜色的衬托下,雄浑震撼。

  一趟寻玉之旅下来,王巍表示,辽东的古文化应该像辽西的红山文化一样得到重视,而岫岩玉作为中华玉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应该被大力宣传和推广。他希望岫岩能够做大做强做好做透“玉文章”,让中国历史文化、中国玉石文化走出中国、走向世界。

责任编辑:雅文